B公共圖書 |
BA公共電子書 |
BB公共音頻 |
BC公共視頻 |
黃心川:"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20170810)王陽明心學的人生意義(2019-11-06)
二千年中外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 ——陳寅恪對儒釋道三家的"判教" (2016年09月22日)佛教靠老莊思想在中國發展(2012年08月02日)
陳寅恪先生對釋家之"判教",可以歸結到一點,即他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中所說的:"釋迦之教義,無父無君,與吾國傳統之學說,存在之制度,無一不相沖突。輸入之后,若久不變易,則絕難保持。是以佛教學說,能于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精要之點在于,他認為佛法之東來,必須經過中國化的過程,實際上其所由來變遷之路也正是遵循的這一過程。其實這也是陳寅老對一切外來學說所持的基本立場。
1927年,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言里,曾有過關于中國文化特征的論述,筆者稱之為陳氏的文化宣言。其中寫道:"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Eidos者。"所特別值得我們關注者,是寅老稱"三綱六紀"的意義,在于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頗近似柏拉圖所說的"理念"。儒家正是以這種最高的理想來塑造人倫關系和人格境界的。所以人格之美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是人生理想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寅恪先生看來,道教是一種最具有思想活性的宗教,其最大特點是,對其他的思想學說容易融貫吸收,而吸收佛教思想便是其顯例。其次是對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堅守,寅老以"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概括之。
宋代的新儒學,就是在儒釋道三家的化分化合的搏擊掀發中孕育而成。沒有佛法的東傳,便沒有佛教的中國化過程;沒有佛教的中國化的過程,便沒有新禪宗的誕生。而沒有新禪宗,哪里來的新儒學!因此對于秦漢以來中國思想史的流變而言,新儒學的誕生還不是"一大事因緣"嗎?宋代新儒學的特殊貢獻,是融會儒釋道三家,而能自成一統。本來善于吸收他種文化成分,是道教的特點。但"此種遺業"被新儒家繼承而達致"大成",已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新浪佛學 http://fo.sina.com.cn/ 道教之音 http://www.daoisms.org/ 光明網 http://www.gmw.cn/
| 主頁 | 道路檢索 | 資源目錄 | 道路設計指引 | (手機建議橫屏瀏覽)服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