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y4igv"><object id="y4igv"><input id="y4igv"></input></object></rp>

<em id="y4igv"></em>
  • <li id="y4igv"><acronym id="y4igv"></acronym></li><tbody id="y4igv"></tbody>
    1. <button id="y4igv"><acronym id="y4igv"><input id="y4igv"></input></acronym></button>

      | 公路術語 | 城市道路術語 | 專業名詞術語理解 | GBJ 124-88道路工程術語標準 | 泰安華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

      2 術語 (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2.1 術語(JTG/T B02-01-2008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

      2 術語(JTG B05―2015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規范 )

      2 術語(JTG B05-01-2013公路護欄安全性能評價標準)

      2 術語(JTG C10-2007公路勘測規范)

      2.1 術語(JTG/T D31-02-2013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

      2.1 術語(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

      2.1 術語(JTG D60-2015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

      2.1 術語(JTG 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

      2.1 術語(JTG/TD64-01-2015公路鋼混組合橋梁設計與施工規范)

      2.1 術語(JTG D70-2004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2 術語(JTG 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范)

      3.1 術語和定義(GB 14886-2016道路交通信號燈設置與安裝規范)

      B01 2 術語(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2.0.1 公路改擴建 highway reconstruction & extension
       在現有公路的基礎上,為提高技術等級、通行能力或改善技術指標而進行的公路建設工程,包括公路的改建、擴建等。

      2.0.2 公路功能 highway function
       公路在路網中為車輛出行提供暢通直達、匯集疏散和出入通達的交通服務能力。主要干線公路和次要干線公路具有暢通直達的功能,主要集散公路和次要集散公路具有匯集疏散的功能,支線公路具有出入通達的功能。

      2.0.3 設計速度 design speed
       確定公路設計指標并使其相互協調的設計基準速度。

      2.0.4 運行速度 operating speed
       路面平整、潮濕,自由流狀態下,行駛速度累計分布曲線上對應于85%分位值的速度。

      2.0.5 限制速度 posted speed limit
       對公路上行駛車輛規定的允許行駛速度的限值。

      2.0.6 設計車輛 design vehicle
       公路幾何設計所采用的代表車型,其外廓尺寸、載質量和動力性能是確定公路幾何參數的主要依據。

      2.0.7 設計通行能力 design traffic capacity
       相應設計服務水平下,公路設施通過車輛的最大小時流率。

      2.0.8 服務水平 level of service
       駕駛員感受公路交通流運行狀況的質量指標,通常用平均行駛速度、行駛時間、駕駛自由度和交通延誤等指標表征。

      2.0.9 避險車道 evacuation/escape lane
       在行車道外側增設的、供制動失效車輛駛離、減速停車、自救的專用車道。

      2.0.10 硬路肩 hard shoulder
       與行車道相連,具有一定路面強度的帶狀部分。主要用于:為行車提供側向余寬,為路面結構提供橫向保護,為故障車輛緊急停車提供全部或者部分寬度等。

      2.0.11 設計使用年限 design working/service life
       在正常設計、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養護條件下,路面、橋涵、隧道結構或結構構件不需進行大修或更換,即可按其預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0.12 電子不停車收費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利用車輛自動識別技術實現不停車收費的全電子收費方式,簡稱ETC。

      B02 2.1 術語(JTG/T B02-01-2008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

      2.1.1 抗震設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國家規定權限批準的作為一個地區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設防標準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衡量抗震設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設防烈度和公路橋梁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確定。

      2.1.3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作用在結構上的地震動,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豎向地震作用。

      2.1.4 E1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El
      工程場地重現期較短的地震作用,對應于第一級設防水準。

      2.1.5 E2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E2
      工程場地重現期較長的地震作用,對應于第二級設防水準。

      2.1.6 地震效應seismiceffect
      由地震作用引起的橋梁結構內力與變形等效應的總稱。

      2.1.7 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重現期為475年的地震動加速度的設計取值。

      2.1.8 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抗震設計用的加速度反應譜曲線下降段起始點對應的周期值,取決于地震環境和場地類別。

      2.1.9 設定地震 scenario earthquake
      根據場址地震危險性概率估計、區域地震動衰減關系確定的與設防地震動協調一致的地震,用震級和距離對表達。

      2.1.10 非一致地震動輸入 multi-support-excitation
      特大跨徑橋梁抗震分析,尤其是時程分析中各個橋墩的地震動輸入有所不同,反映了地震動場的空間變異性和空間相關性。

      2.1.11 液化liquefaction
      地震中覆蓋土層內孔隙水壓急劇上升,一時難以消散,導致土體抗剪強度大大降低的現象。多發生在飽和粉細砂中,常伴生噴水、冒砂以及構筑物沉陷、傾倒等現象。

      2.1.12 側向滑移 lateral spreading
      伴隨液化發生的較大范圍地基土水平方向移動的現象。

      2.1.13 抗震概念設計 seismic concept design
      根據地震災害和工程經驗等歸納的基本設計原則和設計思想,進行橋梁結構總體布置、確定細部構造的過程。

      2.1.14 彈性抗震設計 elastic seismic design
      不允許橋梁結構發生塑性變形,用構件的強度作為衡量結構性能的指標,只需校核構件的強度是否滿足要求。

      2.1.15 延性抗震設計 ductility seismic design
      允許橋梁結構發生塑性變形,不僅用構件的強度作為衡量結構性能的指標,同時要校核構件的延性能力是否滿足要求。

      2.1.16 延性構件ductile member
      延性抗震設計時,允許發生塑性變形的構件。

      2.1.17 能力設計 capacity design
      為確保延性抗震設計橋梁可能出現塑性鉸的橋墩的非塑性鉸區、基礎和上部結構構件不發生塑性變形和剪切破壞,必須對上述部位、構件進行加強設計,以保證非塑性鉸區的彈性能力高于塑性鉸區。

      2.1.18 能力保護構件 capacity protected member
      采用能力保護設計原則設計的構件。

      2.1.19 減隔震設計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在橋梁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或基礎之間設置減隔震系統,以增大原結構體系阻尼和(或)周期,降低結構的地震反應和(或)減小輸入到上部結構的能量,達到預期的防震要求。

      2.1.20 抗震措施 seismic measure
      地震作用計算和抗力計算以外的抗震設計內容,包括抗震構造措施。

      2.1.21 抗震構造措施 details of seismic measures
      根據抗震概念設計原則,一般不需計算,對結構和非結構各部分必須采取的各種細部要求。

      2.1.22 常規橋梁 ordinary bridge
      包括單跨跨徑不超過150m的混凝土梁橋、圬工或混凝土拱橋。

      2.1.23 特殊橋梁 special bridge
      包括斜拉橋、懸索橋、單跨跨徑150m以上的梁橋和拱橋。

      B05 2 術語(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規范 JTG B05―2015)

      2.0.1 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 highway safery audit
      從公路使用者的角度,按一定的評價程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公路交通安全進行的全面、系統的分析與評價。在公路交通行業也稱為公路安全性評價、交通安全評價、行車安全評價,或簡稱為安全性評價、安全評價、安全評估。

      2.0.2 運行速度協調性 consistency of operating speed
      評價線形設計一致性的指標,采用相鄰路段運行速度差值,以及同一路段運行速度與設計速度差值進行評價。

      2.0.3 安全檢查清單 safety audit checklist
      根據事故預防原理、設計標準以及公路安全工程經驗等編制的安全檢查表。

      B05-01 2 術語(JTG B05-01-2013公路護欄安全性能評價標準)

      2.0.1 公路護欄 highway barriers
       設置于公路行車道外側或中央分隔帶的一種帶狀吸能結構,車輛碰撞時通過自體變形或車輛爬升吸收碰撞能量,從而降低乘員的傷害程度。

      2.0.2 護欄標準段 standard sections of highway barriers
       斷面結構形式保持不變并在一定長度范圍內連續設置的公路護欄結構段。

      2.0.3 護欄過渡段 transition sections of highway barriers
       設置于兩種不同結構形式或不同防護等級的公路護欄之間、連接平順、結構剛度平穩過渡的公路護欄結構段。

      2.0.4 中央分隔帶開口護欄 highway barriers of median opening
       設置于中央分隔帶開口處、具有開啟功能的公路護欄結構段。

      2.0.5 護欄端頭 terminals of highway barriers
       設置于護欄標準段起始端或結束端的一種吸能結構。

      2.0.6 防撞墊 crash cushions
       設置于公路交通分流處或障礙物前端的一種吸能結構,車輛碰撞時通過自體變形吸收碰撞能量,從而降低乘員的傷害程度。

      2.0.7 可導向防撞墊 redirective crash cushions
       具備側碰導向功能的防撞墊。

      2.0.8 非導向防撞墊 non-redirective crash cushions
       不具備側碰導向功能的防撞墊。

      2.0.9 公路護欄安全性能 safety performance of highway barriers
       公路護欄所具有的對碰撞車輛的阻擋功能、緩沖功能和導向功能。

      2.0.10 阻擋功能 containment performance
       公路護欄阻擋碰撞車輛穿越、翻越和騎跨的能力。

      2.0.11 緩沖功能 buffering performance
       公路護欄降低對碰撞車輛和車內乘員沖擊程度的能力。

      2.0.12 導向功能 redirective performance
       公路護欄使碰撞車輛向行車方向順利導出并恢復運行狀態的能力。

      2.0.13 公路護欄防護等級 protection level of highway barriers
       按照設計防護能量或設計防護速度對公路護欄安全性能劃分的等級。

      2.0.14 設計防護能量 design protection energy
       護欄標準段、護欄過渡段和中央分隔帶開口護欄能夠安全防護的車輛最大碰撞能量。

      2.0.15 設計防護速度 design protection velocity
       護欄端頭和防撞墊能夠安全防護的小型客車最大碰撞速度。

      2.0.16 碰撞車型 impact vehicle type
       用于實車足尺碰撞試驗的試驗車輛類型。

      2.0.17 試驗碰撞條件 impact test conditions
       實車足尺碰撞試驗時,對于試驗護欄所采用的碰撞車型、車輛總質量、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的組合。

      2.0.18 實車足尺碰撞試驗 full-scale impact test with real vehicle
       按照規定的試驗碰撞條件采用試驗車輛對1:1比例的試驗護欄進行碰撞試驗,根據檢測的試驗數據評價試驗護欄安全性能的試驗方法。

      2.0.19 碰撞點 impact point
       實車足尺碰撞試驗時,試驗護欄上最先被車輛碰撞處的地面投影點。

      2.0.20 駛離點 exit point
       實車足尺碰撞試驗時,車輛首次碰撞試驗護欄的輪跡與試驗護欄碰撞前迎撞面最內邊緣的地面投影線最后相交的點。

      2.0.21 碰撞速度 impact velocity
       試驗車輛在碰撞點前6m處的行駛速度。

      2.0.22 碰撞角度 impact angle
       對于護欄標準段、護欄過渡段、中央分隔帶開口護欄和防撞墊,碰撞角度是指車輛碰撞試驗護欄初始瞬間,車輛縱向中心線與試驗護欄縱軸線間的夾角;對于護欄端頭,碰撞角度是指車輛碰撞護欄端頭初始瞬間,車輛縱向中心線與護欄端頭連接的護欄標準段縱軸線間的夾角。

      2.0.23 導向駛出框 redirective exit box
       為評價試驗護欄導向功能,對車輛碰撞試驗護欄后的運行輪跡所規定的安全范圍。

      2.0.24 乘員碰撞速度 (OIV) occupant impact velocity
       實車足尺碰撞試驗時,小型客車碰撞試驗護欄過程中,假想的乘員頭部與乘員艙內部碰撞的瞬時相對速度。

      2.0.25 乘員碰撞后加速度 (ORA) occupant ridedown acceleration
       實車足尺碰撞試驗時,小型客車碰撞試驗護欄過程中,假想的乘員頭部與乘員艙內部碰撞后,假想的乘員頭部與車輛共同經受的車輛重心處加速度10ms間隔平均值的最大值。

      2.0.26 護欄最大橫向動態變形值 (D) maximum dynamic lateral deflection of highway barri-ers
       車輛碰撞試驗護欄過程中,試驗護欄變形后迎撞面相對于其初始位置的最大橫向水平位移。

      2.0.27 護欄最大橫向動態位移外延值 (W) maximum dynamic widening distance of lateral deflection of highway barriers
       車輛碰撞試驗護欄過程中,試驗護欄變形后最外邊緣相對于試驗護欄碰撞前最內邊緣的最大橫向水平距離。

      2.0.28 車輛最大動態外傾值 (VI) maximum dynamic vehicle incline-out distance
       大中型車輛(包括特大型客車)碰撞試驗護欄過程中外傾時,車輛最外邊緣相對于試驗護欄碰撞前最內邊緣的最大橫向水平距離。

      2.0.29 車輛最大動態外傾當量值 (VIn) normalized maximum dynamic vehicle incline-ont distance
       實車足尺碰撞試驗測出的車輛最大動態外傾值(VI)按照車輛總高4.2m換算后的車輛最大動態外傾值。

      C10 2 術語(JTG C10-2007公路勘測規范)

      2.0.1 公路勘測 highway reconnaissance
      采用測量、調查等手段,采集、搜集路線所經地區的社會現狀、經濟發展、人文景觀、地形、地質、氣象等資料,進行必要的計算、繪制圖表,以取得滿足公路設計需要的空間數據、信息,并根據要求提供相應勘測成果的活動。

      2.0.2 獨立坐標系 in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
      任意選定原點和坐標軸,其投影面為固定基準面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獨立坐標系是相對于國家統一坐標系而言的,以測區中某一經度線作為中央子午線,以測區某一高程面作為投影面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用該坐標系建立的控制網可與國家坐標系進行換算。

      2.0.3 假定坐標系 assumed coordinate system
      任意假定原點、坐標軸方向,長度不經過投影變形改正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一般是假定一個點的坐標(不要使測區出現負值坐標)及一條邊的方位角,在測量平面上直接計算的平面直角坐標系。

      2.0.4 檢測 check survey
      采用某種測量手段對平面、高程控制測量點進行測量,以檢查原控制測量網的精度或確認原控制測量樁是否被移動的活動。

      2.0.5 復測 repeating survey
      采用與原測量同精度的測量方法對原有平面、高程控制測量網進行測量,并重新平差計算提供新的測量成果的活動。

      2.0.6 首級控制網 first control survey network
      為建立路線控制網而施測的覆蓋全路線的高等級控制測量網。

      2.0.7 路線控制網 control survey network of highways
      為滿足公路路線測量而建立的控制測量網。

      2.0.8 工點控制網 control survey network of structural buildinngs
      為滿足橋、隧、交叉以及其他工點設計需要而建立的控制測量網。

      2.0.9 地形圖修測 modifying survey of rclief map
      修改原地形圖中地形、地物已發生變化部分的測量活動。

      2.0.10 補測 supplement survey
      由于原地形圖的測繪范圍不夠或控制點被損壞等進行的補充測量活動。

      2.0.11 正射影像地形圖 orthophotomap
      將航攝影像或遙感圖像的微小面積作為糾正單元,通過糾正單元對像片傾斜和地形起伏引起的像點位移進行糾正并繪有等高線的影像圖。

      2.0.12 控制測量樁 stakes for control measure
      GPS點、三角點、導線點、水準點等控制點樁。

      2.0.13 路線控制樁 stakes for control line
      路線起終點樁、公里樁、曲線要素樁、交點樁、轉點樁、斷鏈樁等。

      2.0.14 標志樁 stakes for center line and indication
      路線中樁和指示樁。

      D31-02 2.1 術語(JTG/T D31-02-2013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

      2.1.1 軟土 soft soil
       天然含水率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強度低、壓縮性高的細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質土、泥炭、泥炭質土等。

      2.1.2 淤泥 mud
       在靜水和緩慢流水環境中沉積、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含有機質的細粒土。

      2.1.3 淤泥質土 muddy soil
       在靜水和緩慢流水環境中沉積、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1.5、含有機質的細粒土。

      2.1.4 泥炭 peat
       喜水植物枯萎后,在缺氧條件下經緩慢分解而形成的泥沼覆蓋層。常為內陸湖沼沉積,有機質含量大于或等于60%,大部分尚未完全分解,呈纖維狀,孔隙比一般大于10。

      2.1.5 泥炭質土 peaty soil
       有機質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60%,大部分完全分解,有臭味,呈黑泥狀的細粒土和腐殖質土。

      2.1.6 軟土地基 soft ground
       有軟土層分布,在荷載作用下易產生滑移或過大沉降變形的土質地基。

      2.1.7 復合地基 composite foundation
       通過置換天然地基部分土體、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強化地基部分土體,或設置加筋材料使天然地基的部分土體得到增強,從而形成由基體和增強體兩部分組成的共同承擔荷載的人工地基。

      2.1.8 最終沉降 final settlement
       在上部設計荷載作用下,地基從加載起始日至無限長時間內所發生的沉降。

      2.1.9 總沉降 total settlement
       在上部設計荷載作用下,地基從加載起始日至路面設計使用年限末所發生的沉降。

      2.1.10 容許工后沉降 permissible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在上部設計荷載作用下,地基從路面竣工之日至路面設計使用年限末容許產生的沉降。

      2.1.11 堆載預壓 preloading
       在軟土地基上施加荷載,促使地基排水、固結、壓密,以提高地基強度,減少在設計荷載作用下產生工后沉降的處理方法。堆載預壓分等載預壓、超載預壓和欠載預壓。預壓荷載等于路堤設計荷載的,稱為等載預壓;預壓荷載超過路堤設計荷載的,稱為超載預壓;預壓荷載小于路堤設計荷載的,稱為欠載預壓。

      2.1.12 預壓期 preloading period
       預壓施加荷載所持續的時間。從完成全部預壓荷載施加后開始計算。

      2.1.13 砂礫墊層 sandgravel mat
       設置在路堤基底與軟土地基表面之間的砂礫材料層。

      2.1.14 輕質路堤 lightweight embankment
       采用粉煤灰、泡沫塑料等輕質材料修筑的路堤。

      2.1.15 粉煤灰路堤 fly-ash embankment
       全部或部分采用粉煤灰修筑的路堤。

      2.1.16 土工泡沫塑料路堤 geofoam embankment
       用發泡聚苯乙烯(EPS)塊修筑的路堤。

      2.1.17 現澆泡沫輕質土路堤 embankment of cast-in-situ foamed lightweight soil
       采用在砂等原料土中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固化劑、水和氣泡,經現場混合后形成的輕質材料修筑的路堤。

      2.1.18 加筋路堤 reinforced embankment
       在路堤中適當位置設置加筋材料的路堤。

      2.1.19 吹填砂路堤 dredger fill embankment
       采用水力吹填法,利用疏浚江河、湖泊、海濱時挖除的泥砂填筑的路堤。

      2.1.20 反壓護道 counter weight fill
       位于路堤兩側(或一側)起反壓作用的、具有一定寬度和厚度的填筑體。

      2.1.21 豎向排水體 vertical drain
       在軟土地基中設置的用于形成豎向排水通道,加速軟土固結的排水體。

      2.1.22 真空預壓 vacuum preloading
       通過在軟土地基中抽真空形成負壓,加速地基排水固結的方法。

      2.1.23 粒料樁 granular material column
       以碎石、砂礫、礦渣、砂等松散粒料作樁料,利用專用機械形成的樁體。

      2.1.24 加固土樁 solidified soil column
       用具有鉆進、回轉、噴漿(粉)與攪拌功能的機械在軟土地基中將軟土與加固劑混合攪拌制成的,具有一定深度、直徑,且被固化、有一定強度的樁體。

      2.1.25 水泥粉煤灰碎石樁(CFG樁) cement fly-ash gravel pile
       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碎石以及石屑混合料,現場灌注而成的樁體。

      2.1.26 現澆混凝土大直徑管樁(PCC樁) cast-in-place concrete large-diameter pipe pile
       將內外雙層套管形成的空心圓柱腔體沉入地基,在腔體內灌注混凝土,拔管之后形成的管狀樁體。

      2.1.27 爆炸擠淤 explosive displacement
       利用炸藥爆炸能量將軟土地基中的軟土擠開,使事先堆在軟土表面的塊、片石下沉到設計深度,置換軟土的地基處理方法。

      2.1.28 隔離墻 dividing wall
       在軟土地基中設置的對地基中滲流、豎向沉降或側向擠壓起隔離作用的連續墻體。

      2.1.29 強夯 dynamic compaction
       利用大質量夯錘從較高處自由落下對地基產生沖擊和振動,降低地基土的壓縮性并提高其強度的處理方法。夯錘重多為100~400kN,落距多為6~40m。

      2.1.30 強夯置換 dynamic compaction displacement
       強夯時,在夯錘沖擊形成的夯坑中,邊夯邊填碎石、片石等粗顆粒材料置換原地基土,在地基中制成大直徑的粒料樁,形成粒料樁復合地基的處理方法。

      D40 2.1 術語(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

      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以水泥混凝土作面層(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 jointed plain concrete pavement
       除接縫區和局部范圍外,面層內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也稱素混凝土路面。

      2.1.3 鋼筋混凝土路面 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層內配置縱、橫向鋼筋或鋼筋網并設接縫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連續配筋混凝土路面 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層內配置縱向連續鋼筋和橫向鋼筋,橫向不設縮縫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鋼纖維混凝土路面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在混凝土面層中摻入鋼纖維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復合式路面 composite pavement
       面層由兩層不同材料類型和力學性質的結構層復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預制塊路面 concrete block pavement
       面層由水泥混凝土預制塊鋪砌成的路面。

      2.1.8 設計基準期 design reference period
       計算路面結構可靠度時,考慮各項基本度量與時間關系所取用的基準時間段(a)。

      2.1.9 安全等級 safety classes
       根據路面結構的重要性和破壞可能產生后果的嚴重程度而劃分的設計等級。

      2.1.10 可靠度 reliability
       路面結構在規定的時間內和規定的條件下完成預定功能的概率。要求設計結構物達到的可靠度稱作目標可靠度。

      2.1.11 可靠指標 reliability index
       度量路面結構可靠度的一種數量指標。要求設計結構物具有的可靠度指標稱作目標可靠指標。

      2.1.12 可靠度系數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為保證所設計的結構具有規定的可靠度,而在極限狀態設計表達式中采用的單一綜合系數。

      D60 2.1 術語(JTG D60-2015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

      2.1.1 設計基準期 design reference period
       為確定可變作用等的取值而選用的時間參數。

      2.1.2 設計使用年限 design working/service life
       在正常設計、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養護條件下,橋涵結構或結構構件不需進行大修或更換,即可按其預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1.3 極限狀態 limit states
       整個結構或結構的一部分超過某—特定狀態就不能滿足設計規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狀態為該功能的極限狀態。

      2.1.4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 ultimate limit states
       對應于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最大承載力或不適于繼續承載的變形的狀態。

      2.1.5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對應于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項規定限值的狀態。

      2.1.6 設計狀況 design situations
       代表一定時段內實際情況的一組設計條件,設計時應做到在該組條件下結構不超越有關的極限狀態。

      2.1.7 結構耐久性 structural durability
       在設計確定的環境作用和養護、使用條件下,結構及其構件在設計使用年限內保持其安全性和適用性的能力。

      2.1.8 作用 action
       施加在結構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稱為荷載)和引起結構外加變形或約束變形的原因(間接作用)。

      2.1.9 永久作用 permanent action
       在設計基準期內始終存在且其量值變化與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計的作用,或其變化是單調的并趨于某個限值的作用。

      2.1.10 可變作用 variable action
       在設計基準期內其量值隨時間而變化,且變化值與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不計的作用。

      2.1.11 偶然作用 accidental action
       在設計基準期內不一定出現,而一旦出現其量值很大,且持續時間很短的作用。

      2.1.12 作用的標準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an action
       作用的主要代表值,可根據對觀測數據的統計、作用的自然界限或工程經驗確定。

      2.1.13 可變作用的伴隨值 accompanying value of a variable action
       在作用組合中,伴隨主導作用的可變作用值?梢允墙M合值、頻遇值或準永久值。

      2.1.14 作用的代表值 representative value of an action
       極限狀態設計所采用的作用值?梢允亲饔玫臉藴手祷蚩勺冏饔玫陌殡S值。

      2.1.15 作用的設計值 design value of an action
       作用的代表值與作用分項系數的乘積。

      2.1.16 可變作用的組合值 combination value of a variable action
       使組合后的作用效應的超越概率與該作用單獨出現時其標準值作用效應的超越概率趨于一致的作用值;或組合后使結構具有規定可靠指標的作用值?赏ㄟ^組合值系數對作用標準值的折減來表示。

      2.1.17 可變作用的頻遇值 frequent value of a variable action
       在設計基準期內被超越的總時間占設計基準期的比率較小的作用值;或被超越的頻率限制在規定頻率內的作用值?赏ㄟ^頻遇值系數對作用標準值的折減來表示。

      2.1.18 可變作用的準永久值 quasi-permanent value of a variable action
       在設計基準期內被超越的總時間占設計基準期的比率較大的作用值?赏ㄟ^準永久值系數對作用標準值的折減來表示。

      2.1.19 作用效應 effect of action
       由作用引起的結構或結構構件的反應。

      2.1.20 作用組合(荷載組合) combination of actions (load combination)
       在不同作用的同時影響下,為驗證某一極限狀態的結構可靠度而采用的一組作用設計值。

      2.1.21 作用基本組合 fundamental combination of actions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時,永久作用設計值與可變作用設計值的組合。

      2.1.22 作用偶然組合 accidental combination of actions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時,永久作用標準值與可變作用某種代表值、一種偶然作用設計值的組合。

      2.1.23 作用頻遇組合 frequent combination of actions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時,永久作用標準值與主導可變作用頻遇值、伴隨可變作用準永久值的組合。

      2.1.24 作用準永久組合 quasi-permanent combination of actions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時,永久作用標準值與可變作用準永久值的組合。

      2.1.25 分項系數 partial safety factor
       用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設計時,為保證所設計的結構具有規定的可靠度,在設計表達式中采用的系數。分為作用分項系數和抗力分項系數兩類。

      2.1.26 結構重要性系數 factor for importance of structure
       對不同安全等級的結構,為使其具有規定的可靠度而采用的分項系數。

      D63 2.1 術語(JTG 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

      2.1.1 地基 subgrade;foundation soil
      承受結構作用的土體、巖體。

      2.1.2 基礎 foundation
      將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傳遞到地基上的結構組成部分。

      2.1.3 安全等級 safety classes
      為使結構具有合理的安全性,根據工程結構破壞所產生后果的嚴重程度而劃分的設計等級。

      2.1.4 作用短期效應組合 combination for short-term action effects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時,永久作用標準值與可變作用頻遇值效應的組合。其中可變作用頻遇值為可變作用標準值與頻遇值系數的乘積。

      2.1.5 作用長期效應組合 combination fo rlong-term action effects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時,永久作用標準值與可變作用準永久值效應的組合。其中可變作用準永久值為可變作用標準值與準永久值系數的乘積。

      2.1.6 承載力容許值 allowable value of beating capacity
      地基壓力變形曲線上,在線性變形段內某一變形所對應的壓力值。

      2.1.7 節理 joint
      巖體破裂面兩側巖層無明顯位移的裂縫或裂隙。

      2.1.8 持力層 beating stratum
      直接承受基礎作用的地層。

      2.1.9 下臥層 underlying stratum
      位于持力層以下,處于被壓縮或可能被剪損的一定深度內的土層。

      2.1.10 重力密度(簡稱重度)gravity density 
      單位體積巖土所承受的重力,為巖土的密度與重力加速度的乘積。

      2.1.11 季節性凍土seasonal frozen soil
      冬季凍結、春(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層。

      2.1.12 多年凍土 permafrost
      凍結狀態持續兩年以上的土層。

      2.1.13 樁基礎 pile foundation
      由樁以及連接樁頂的承臺或系梁所組成的基礎。

      2.1.14 負摩阻力 negative friction
      樁身周圍土由于自重固結、自重濕陷、地面附加荷載等原因而產生大于樁身的沉降時,土對樁側表面所產生的向下摩阻力。

      2.1.15 基樁 foundation pile
      樁基礎中的單樁。

      2.1.16 群樁基礎 foundation of pile-group
      由兩根及以上基樁組成的樁基礎。

      2.1.17 沉井基礎 open caisson foundation
      上下敞口帶刃腳的空心井筒狀結構,依靠自重或配以助沉措施下沉至設計標高處,以井筒作為結構的基礎。

      2.1.18 地基處理 ground treatment
      為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而采用的工程措施。

      2.1.19 切向凍脹力tangential frost-heave
      地基土在凍結膨脹時所產生的作用方向平行于基礎側面的力。

      2.1.20 地下連續墻 underground diaphragm wall
      在地面以下為截水防滲、擋土和承受作用而建造的連續墻壁。

      D64-01 2.1 術語(JTG/TD64-01-2015公路鋼混組合橋梁設計與施工規范)

      2.1.1 鋼混組合橋梁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
       梁、主塔、拱等主要受力部分由鋼和混凝土兩種材料結合形成的組合構件或混合構件組成的橋梁。本規范簡稱組合橋梁。

      2.1.2 鋼混組合梁 composite beam
       由鋼梁和混凝土板連成整體并且在橫截面內能夠共同受力的梁。本規范簡稱組合梁。

      2.1.3 鋼混混合梁 hybrid beam
       在順橋向由鋼梁與鋼筋(預應力)混凝土梁通過結合部結合在一起共同受力的梁。本規范簡稱混合梁。

      2.1.4 鋼混組合構件 composite member
       在同一截面內,由鋼和混凝土兩種材料有效結合并通過連接件共同受力的構件。本規范簡稱組合構件。

      2.1.5 鋼混混合構件 hybrid member
       由鋼構件、混凝土構件或組合構件組合在一起共同受力的構件。本規范簡稱混合結構。

      2.1.6 結合部 connection part
       使鋼構件和混凝土構件相互結合、共同受力的部分。

      2.1.7 連接件 connector
       將鋼與混凝土兩種材料連接組合在一起共同受力的構件。

      2.1.8 疊合混凝土板 concrete slab combined with precast slabs and concrete cast in-site
       在預制板上加澆一層現澆混凝土,當現澆混凝土硬化后兩者形成整體共同工作的橋面板。

      D70 2.1 術語(JTG D70-2004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2.1.1 公路隧道 road tunnel
      供汽車和行人通行的隧道,—般分為汽車專用和汽車與行人混用的隧道。

      2.1.2 山嶺隧道 mountain tunnel
      指貫穿山嶺或丘陵的隧道。是相對于城市隧道和水下隧道,表示修建場所不同的名稱。

      2.1.3 巖石質量指標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RQD)
      指l0cm以上長度的巖心累計的鉆孔長度百分比。

      2.1.4 巖體分級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以土木上程為對象,將巖石集合體(巖體)分成穩定程度不同的若干級別。

      2.1.5 環境調杳 environmental、survey
      因修建隧道而對路線周圍的環境影響進行的調查。

      2.1.6 水文調查 hydrological survey
      對隧道工程及周邊環境有影響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所進行的調查。

      2 .1.7 地質調查 geological survey
      為了解巖體或地層的分布、形成年代、風化程度或地質構造等而進行的調查。

      2.1.8 隧道涌水water inflow into tunnel
      伴隨隧道開挖,從隧道周邊圍巖流入隧道內的地下水。

      2.1.9 荷載 load
      指作用于結構物而使結構產生應力的力量。

      2.1.10 圍巖壓力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隧道開挖后,因圍巖變形或松散等原因,作用于洞室周邊巖體或支護結構上的壓力。

      2.1.11 偏壓 unsyrmmetrical pressure
      作用于隧道的壓力左右不對稱,一側壓力特大的情況;作用于隧道結構上的不對稱荷載。

      2.1.12 松散壓力 loosening pressure
      指因隧道的開挖爆破、支護的下沉以及襯砌背后的空隙等原因,致使隧道周邊的圍巖產生松動,以相當于一定高度的圍巖重力,作為直接荷載作用于隧道支護和襯砌上的土壓。

      2.1.13 新奧法 NATM(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
      新奧法是應用巖體力學的理論,以維護和利用圍巖的自承能力為基點,采用錨桿和噴射混凝土為主要支護手段,及時地進行支護,控制圍巖的變形和松弛,使圍巖成為支護體系的組成部分,并通過對圍巖和支護的量測、監控來指導隧道和地下工程設計施工的方法和原則。

      2.1.14 凈空斷面(內輪廓) inner section
      指隧道襯砌內側的斷面面積、形狀。

      2.1.15 洞門 portal
      在隧道的洞門部位,為擋土、坡面防護等而設置的隧道結構物。

      2.1.16 襯砌lining
      為控制和防止圍巖的變形或坍落,確保圍巖的穩定,或為處理涌水和漏水,或為隧道的內空整齊或美觀等目的,將隧道的周邊圍巖被覆起來的結構體。

      2.1.17 仰拱 invert
      為改善隧道上部支護結構受力條件而設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結構。

      2.1.18 小凈距隧道 neighburhood tunnel
      指上下行雙洞洞壁凈距較小,不能按獨立雙洞考慮的隧道結構。

      2.1.19 連拱隧道 multi-arch tunnel
      指兩洞拱部襯砌結構通過中柱相連接的隧道結構。

      2.1.20 豎井 vertical shaft
      為改善營運通風或施工條件而豎向設置的坑道。

      2.1.21 斜井 incline,inclined shaft
      為改善營運通風或施工條件按一定傾斜角度設置的坑道。

      2.1.22 橫通道 horizontal edit
      將隧道劃分成幾個工區進行施工時,為搬入材料和出渣等而設置的大體上接近水平的作業坑道。橫通道有時也可用于營運通風。

      2.1.23 超前導坑 advancing drift
      因隧道斷面較大或圍巖條件復雜等,在開挖中采用全斷面法有困難的情況下,往往在隧道的開挖斷面內超前開挖小斷面的隧道,這種小斷面的隧道稱為超前導坑。

      2.1.24 通風 ventilation
      將隧道內有害氣體排出洞外的一種換氣行為。


      2.1.25照明 lighting
      通過在隧道內設置燈具,達到行車安全所要求的亮度。

      D81 2 術語(JTG 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范)

      2.0.1 凈區 clear zone
       公路車行道以外,無障礙物、車輛駛出車行道后可以停車或駛回公路的帶狀區域。

      2.0.2 護欄標準段 standard sections of highway barriers
       斷面結構形式保持不變并在一定長度范圍內連續設置的公路護欄結構段。

      2.0.3 護欄過渡段 transition sections of highway barriers
       設置于兩種不同結構形式或不同防護等級的公路護欄之間、連接平順、結構剛度平穩過渡的公路護欄結構段。

      2.0.4 路側護欄 roadside barrier
       設置于公路路側建筑限界以外的護欄。

      2.0.5 中央分隔帶護欄 median barrier
       設置于公路中央分隔帶內的護欄。

      2.0.6 中央分隔帶開口護欄 moveable highway barrier of median opening
       設置于公路中央分隔帶開口處、具有開啟功能的公路護欄結構段。

      2.0.7 剛性護欄 rigid barrier
       車輛碰撞后基本不變形的護欄;炷磷o欄是主要代表形式,車輛碰撞時通過爬高并轉向來吸收碰撞能量。

      2.0.8 半剛性護欄 semi-rigid barrier
       車輛碰撞后有一定的變形,又具有一定強度和剛度的護欄。波形梁護欄是主要代表形式,車輛碰撞時利用土基、立柱、波紋狀鋼板的變形來吸收碰撞能量。

      2.0.9 柔性護欄 flexible barrier
       具有較大緩沖能力的韌性護欄結構。纜索護欄是主要代表形式,車輛碰撞時依靠纜索的拉應力來吸收碰撞能量。

      2.0.10 緩沖設施 impact attenuator
       設置于公路互通式立體交叉、服務區、停車區出口處的分流鼻端、收費島頭,或者護欄端部等,可以減緩沖擊、降低碰撞車輛和車內人員傷害的設施,主要形式有防撞端頭、防撞墊等。

      2.0.11 防撞端頭 crashworthy terminal
       設置于護欄的迎車流方向起點,和護欄連接在一起,對碰撞車輛起阻擋、緩沖和導向作用的設施。

      2.0.12 防撞墊 crash cushion
       設置于公路交通分流處的障礙物或其他位置的障礙物前端的一種緩沖設施,車輛碰撞時通過自體變形吸收碰撞能量,從而降低乘員的傷害程度。防撞墊可分為可導向防撞墊和非導向防撞墊。

      2.0.13 隔離設施 traffic separation facilities
       分隔雙向或同向交通、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車輛和行人等的設施。

      2.0.14 視線誘導設施 visual guiding devices
       指示公路線形輪廓及行車方向的設施,主要包括輪廓標、合流誘導標,線形誘導標、隧道輪廓帶、示警樁、示警墩、道口標柱等。

      2.0.15 隔離柵 fencing
       設置于公路沿線兩側,阻止人、動物進入公路或沿線其他禁入區域,防止非法侵占公路用地的設施。

      2.0.16 防落網 preventing fallen object fence
       設置于公路橋梁兩側防止拋扔的物品、雜物或運輸散落物進入橋梁下鐵路、通航河流或交通量較大的公路的設施,稱為防落物網。
       設置于公路路塹邊坡防止落石進入公路建筑限界內的柔性防護設施,稱為防落石網。
       防落物網和防落石網統稱為防落網。

      2.0.17 防眩設施 anti-glare facility
       防止夜間行車受對向車輛前照燈炫目影響的設施。

      2.0.18 防風柵 wind fence
       設置在公路上風側或公路兩側,減輕強風對公路行駛車輛影響的設施。

      2.0.19 防雪柵 snow fence
       設置在公路上風側或公路兩側,減輕風吹雪對公路影響的設施。

      2.0.20 積雪標桿 snow marker post
       在可能嚴重積雪的路段,設置于公路兩側指示公路路面邊緣的設施。

      2.0.21 減速丘 speed hump
       設置于車行道或延展到整個公路路面寬度的弧形凸起區域,配合相應的交通標志和標線,起到提醒駕駛人控制車速的作用。

      GB14886 3.1 術語和定義(GB 14886-2016道路交通信號燈設置與安裝規范)

       GB/T 31418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1 閃光警告信號燈 flash signal
        由一個黃色無圖案圖形單元構成的道路交通信號燈。工作狀態閃爍,表示車輛、行人通行時應注意瞭望,在確保安全后通過。

      3.1.2 安全停車視距三角形 fight triangle
       平面交叉路口處,以任一進口道的最外側的車道中線與右側相交道路進口道最內側的車道中線的交點為頂點,沿兩條車道中線按其限制車速行駛所需要的安全停車視距長度為兩邊,所組成的三角形區域。

      3.1.3 基準軸 reference axis
       垂直于出光面的水平投影面并通過出光面幾何中心的一條直線。
       [GB 14887-2011,定義3.2]

      3.1.4 信號燈安裝離度 installation height or signal
       由信號燈的最低點至路面的垂直距離。

      3.1.5  信號燈懸臂長度 cantilever length of signal
       由信號燈燈桿立桿至信號燈最遠點的距離。

      3.1.6  可變導向車道 reversible lane
       在平面交叉口,根據交通流需求可改變車輛前進方向的導向車道。

      3.1.7  潮汐車道 tidal flow lane
       在道路路段,根據交通流需求可改變車輛行駛方向的車道。
       [GB 14887-2011,定義3.2]

      3.1.8  行人過街安全島 pedestrian refuge island
       為提供行人過街駐足空間而設置在道路路面上的各種島狀設施。

      3.1.9  行人二次過街 two-stage crossing
       行人過街時需要在行人過街安全島等待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情形。

      | 主頁 | 道路檢索 | 資源目錄 | 道路設計指引 | (手機建議橫屏瀏覽)服務支持QQ2742996

      H无码精品暗网在线观看免费

      <rp id="y4igv"><object id="y4igv"><input id="y4igv"></input></object></rp>

      <em id="y4igv"></em>
    2. <li id="y4igv"><acronym id="y4igv"></acronym></li><tbody id="y4igv"></tbody>
      1. <button id="y4igv"><acronym id="y4igv"><input id="y4igv"></input></acronym></button>